中国矾都的特殊风景线 ——温州苍南矾凤就业创业基地托起残疾人“共富梦” | ||||
|
||||
位于浙南东海之滨的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是个因矾而兴的集镇,素有“中国矾都”之美誉,这里矾石矿的储藏量、品位及产量均为全国之首、世界之最。在这里,残疾人卢爱姿创办了矾山镇矾凤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以全方位的关爱赋能体系和创新的就业帮扶模式,成为助力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重要平台。通过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综合性服务,真正让残疾人被赋能、被尊重、被看见。 在矾凤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开办的凡馨肉燕店里,服务员小兰和小李正热情地为客人推荐本店特色,遇上外地的顾客,他们还能生动地讲解肉燕的故事。事实上,小兰和小李均是残障人士,从“闷声不响”到“大方待人”,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基地的关爱。 扩展残疾人之家功能 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支持 基地内,残疾人学员正专注地进行手工穿袋、茶叶包装等轻体力劳动。工作间环境舒适,配有空调、电视,劳动氛围轻松愉快。学员老黄笑着说:“这里上班有钱赚,生活都很好。”学员老张也表示:“吃的用的都很好,老板很关心我们。” 卢爱姿自己也是一名残疾人,深知残疾人的不易。近年来,她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收获了一些心得,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更多残疾人。2024年8月,她创办了矾凤残疾人之家,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室、教育培训室、康复健身区、辅助性就业工疗室等功能专区,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照料。今年,矾凤残疾人之家凭借自身力量,拓展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进一步扩展残疾人之家的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支持,这个基地也是目前苍南县唯一实现“就业+产业”双轮驱动的机构。 用心用情用力培养 让残疾人感受爱与温暖 小兰和小李因智力残疾常常受人歧视,因为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他们一度陷入自卑,常年窝在家中无所事事、不敢开口,生活始终蒙着灰暗。来到基地后,他们不仅能接受针对性的培训,负责人卢爱姿还亲自教他们发音、说话,并耐心地鼓励他们与人交流。如今,他们“上岗”了服务员一职,不仅能够顺利与人沟通,还能凭自己的能力赚钱,增添了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这有好几位残障人士因为智力缺陷、疏于管教,刚来的时候非常邋遢,全身臭烘烘的,现在成了业务骨干,干净利落、自信满满,让人刮目相看。”提起自己培养出的学员,卢爱姿满是欣喜地说。创办之初,她挨家挨户去游说,招收学员,如今,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慕名而来。 在基地里,学员们不仅能够接受技能培训,还能参与趣味运动会、集体观影等各类文体活动,每逢过年过节,还有各类公益组织、志愿者前来服务。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燕青π”团队多次跨城前来开展志愿服务,县人民医院提供定期上门义诊,县委组织部、县残联等单位积极协助对接政策与企业资源,老干部大学“银耀玉苍”志愿服务队也常年来陪护帮扶……让基地真正成为残障人士温暖的“家”。 拓宽多元化就业渠道 助力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卢爱姿又筹资创办了温州凡馨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实训基地之一,推行“前店后厂”模式。前店面向消费者销售矾山特色肉燕,后厂则为残疾人提供肉燕包制、料包装配等岗位。“通过我们的技术培训,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包出合格的肉燕,并且每月能赚到2000多元的工资。对他们而言,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实现自食其力、体现生活价值的重要平台。”卢爱姿颇为自豪地说。与此同时,凡馨食品公司的营收又能为矾凤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注入运维资金,实现“自我造血”。 矾凤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现有学员30人,经过针对性、专业化培训,有的成为肉燕包制熟练工,有的走上文化讲解岗位,还有的通过轻体力劳动实现灵活就业,逐步实现从“受助”到“自强”的转变。此外,卢爱姿还积极通过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搭建平台,招引各类企业、实训基地进驻,为残疾人寻找匹配的就业方式。“根据不同的残疾情况,推荐他们到不同的岗位,上岗前对他们进行适应性训练,让他们能够发光发热。”卢爱姿介绍说,除了在凡馨食品,基地已有10余名学员成功在其他企业入职。未来,机构将完善长期就业登记与定向培训、企业对接与人才下派、产品销售制作一体化培训、直播带货一对一指导等服务,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路径,继续照亮更多残疾人的梦想之路。 矾凤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是社会力量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他们正以实际行动,把“输血”变“造血”,把“托养”变“托举”,为特殊群体搭建起“有温度、有机会、有尊严”的成长平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有爱心的社会组织、协会、商会、企业和个人,通过牵线搭桥,建立综合助残合作,并结合当地实际,打造更多多元化、科学化、可持续的助残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苍南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