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围绕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 |||
|
|||
1月28日,温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1月29日,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代市长张文杰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市两会召开期间,围绕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市残联系统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贡献“金点子”。 章万真,市人大代表,温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专业和便利的康复康养服务,努力争创现代化区域“康复康养示范城市” 章万真与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联名提出《关于打造现代化区域康复康养示范城市的建议》。他建议将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颇具规模的产业链优势以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相关优势相结合,争创现代化区域“康复康养示范城市”,将温州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康复康养核心区域。此举不仅能满足老百姓的康复康养需求,让“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增色添彩,还能带动相关产业落地,帮助本地产业创新升级,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集聚,是“强城行动”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 在高新技术和尖端人才方面,章万真建议需加强重大课题、研发项目等合作申报,建设高层次科研团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权,不仅要把“技术引进来、人才招进来”,还要把“技术落地转化、把人才留住”,让温州成为研发康复康养技术的新前沿和康复康养专业人才的集聚地。
王海英,市人大代表、浙江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 当前,温州持证残疾人17.3万,16到60周岁,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近8.7万人。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而言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也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出资,投资开发城市公共管理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残疾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健全人相比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少,使得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而公益性岗位是保障残疾人就业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王海英建议: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这样既解决了政府建设用工需求,又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保障。 对此,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比如设立专项资金和建立政策支持体系等方式,同时也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发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并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加强就业资源统筹,推进基层工作就业保障,将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工作纳入政府全日制公益性岗位管理;加强职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建立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培养更多具备公益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邵则长,市政协委员、永嘉县则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融合发展 “作为残疾人是不幸的,但生活在新时代又是万幸的。做为温州市政协委员,邵则长一直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此次,他递交了两个提案,旨在让更多人关心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 首先,邵则长呼吁推进温州市各乡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这涉及到残疾人的基本权益,为确保他们能够更方便地参与社会活动,出行无阻碍,需要关注并改善公共场所的设施,确保每一个乡村都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友好、无障碍的环境。 其次,邵则长提议设立部分听障人士申领驾驶证的驾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听障人士的社会融入感,还能拓宽他们的生活空间,更好地享受新时代的便利。 通过这两个提案,他期望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促使更多人参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加宽广、平等的社会空间。” |
|||